高水平康复:截肢者个案研究

跳转到:导航搜索

标题|

高水平康复:截肢者个案研究

摘要|

这是一个年轻的创伤性截肢患者的案例研究,他出现在我作为物理治疗师工作的假肢诊所。患者需要一个更合适的假肢插孔,这是一个高水平康复的患者,有潜力增加他们的身体健康和从事体育活动。采用多学科团队方法和以人为本的护理,以设定可实现的目标,旨在提高生活质量和增加社会融合。

关键字|

胫骨,创伤,高水平,运动,康复,假肢

客户特征|

在本案例研究中讨论的患者是一名23岁的男性,他在21岁时因左腿卡在火车和站台之间而遭受了创伤性截肢。这名病人是在下车时摔倒的,在火车移动之前,他无法挣脱,在火车沿着站台被拖走时压碎了他的腿。他被送往医院,接受了紧急胫骨截肢手术。我在截肢手术20个月后开始治疗这个病人,在一个假肢诊所,病人来检查他的髌骨肌腱承载的髁上假肢。患者在截肢后4个月植入了第一个义肢,6个月后植入了第二个义肢窝。在接受了第一个假肢10周后,他参加了由医院物理治疗师主持的行走康复计划。他重新回到了地毯钳工的工作岗位,并渴望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装上假肢,如果可能的话,这样他就可以重新踢足球和跑步了。除了截肢之外,他唯一的病症是轻度哮喘,必要时他会使用吸入器。

检查发现|

患者在肢体装配诊所主诉疼痛超过内侧和外侧髁,腓骨头和胫骨结节。他报告说假体经常被活塞动。他报告说,他已经恢复了兼职工作,每天工作4小时,做地毯工,大部分时间都是跪着的。他报告说这个姿势非常不舒服,所以如果他保持这个姿势一段时间,他就会取下假肢。他说,他的目标是能够重返全职工作,同时提高他的身体素质,使他能够踢足球和跑步。他觉得自己的心肺功能下降了,因为截肢后他就没有参加过锻炼。他觉得参加运动的一个障碍是,他的假肢在他的残肢上摩擦得更多,导致他的皮肤发红和擦伤。他有一个手动轮椅,但报告说不再使用它。在步态模式的观察中,单腿站立的时间较少,有跳跃和活塞的证据。
6分钟步行测试[1]在呼吸短促的情况下完成910m。
患者还使用Borg感知运动量表在固定自行车上完成了10分钟的循环[2]在10分钟内给出15分(难)。

临床假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残肢尺寸缩小,残肢骨突起的负荷增加,假肢不合适。由于适应能力下降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心肺功能下降,这将受益于物理治疗开办的步行康复课程中基于健身房的锻炼计划。与患者和义肢医师讨论更换义肢和使用刀片式义肢的可能性可能是有益的。

干预|

在义肢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认为患者将受益于一个新的牙槽,而一个全表面承载的硅吸口(SSS)可能对患者更舒适。这种设计允许在残肢上均匀承重,减少骨突上的压力峰值。假体内部也会有一个针,防止在活动时活塞。修复师给病人浇铸了模型,然后设计了一个新的牙槽,在接下来的一周,病人就装上了他们的新牙槽。
该患者还在最近城市的一家大医院的专科中心安装了刀片假肢,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提供。

病人还接受了几次理疗师在跑道上的治疗,在那里他被教导如何使用它们,然后他能够加入残疾人成人运动俱乐部。患者还参加了为期12周的每周步行康复训练,在此期间,他们能够在物理治疗师的监督和指导下使用医院的健身房。我们在固定自行车和跑步机上进行心血管锻炼,我们开始以正常速度行走,然后增加到在小斜坡上快速行走。上肢和下肢负重训练,以及在健身球上进行平衡和协调训练。

结果|

在使用他的硅吸槽和移动叶片假体后对患者的残端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使用硅吸槽后,皮肤没有发红或擦伤,但长时间使用超过20分钟后,运行刀片确实在残肢上留下了发红。然而,经过几个月的练习,病人能够使用刀片轻松地跑几圈400米的跑道。使用硅吸槽,实现了正常的步态模式,没有跳跃或活塞。


病人最终能够将他的工作时间增加到每天6小时,而不是4小时。在与病人的最后一次门诊预约中,他还没有重新踢足球,但目前他很高兴每周跑一个晚上的跑道。
6分钟步行测试在基线评估后12周重新评估,距离超过1200米,无呼吸短促。在10分钟的循环测试中,在10分钟时记录了13(有点硬)的博格标度测量值。这两项指标均表明患者心肺功能有显著改善。

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多学科团队合作被用来为患者设定有意义和现实的目标,并提供有效的治疗,以达到这些目标。以人为本的护理是围绕对病人重要的事情进行治疗,结果是改善了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为他能够参与社会活动,并提高了他长时间工作的能力。病人对他所接受的护理非常满意,并且感觉他更开心,因为他能够舒适地活动。高水平康复的案例在年轻截肢者中更为常见,尤其是那些创伤性截肢者。在这些情况下,物理治疗师的职责是与其他多学科团队一起提供治疗,而不仅仅是动员,还要提供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无论是娱乐还是竞争。

[3]

参考文献|


  1. Rasekaba, T., Lee, A.等,2009,“6分钟步行测试:对心肺病人有用的度量”,内科学杂志,第39卷,第39期。8,第495-501页。
  2. 博格,G. 1982,“感知运动的心理物理基础”,《运动与运动的医学与科学》,第14卷,第14期。5,第377-81页。
  3.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2年,迈向功能、残疾和健康的共同语言(在线)。可用:http://www.who.int/classifications/icf/icfbeginnersguide.pdf?ua=1.(13/07/15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