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

跳转到:导航搜索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帮助管理问题的方法。它的设计不是为了消除任何问题,而是帮助以积极的方式管理问题[1][2]

行为疗法(BT)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三个国家独立发展起来的:南非、美国和英国[3]。它在20世纪70年代由亚伦·贝克博士进一步发展为认知疗法(CT),主要应用于患有抑郁症的人[1][4]。然而,在80年代末BT和CT合并之后,今天的主要证据集中在CBT上[5]


图2 - CBT理论分解”src=

图2 - CBT理论分解

认知行为治疗模型|]


图3 -认知行为治疗模型中涉及的因素

亚伦·贝克和克里斯汀·帕德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发现了这种认知行为治疗模式[6]

如何使用|]

消极的想法(例如,“我的背痛无法控制”)->消极的感觉(例如,抑郁,愤怒)和适应不良的健康行为(例如,跳过治疗疗程)->强化消极循环。

如果一个消极的想法可以改变或更好地理解,那么它就可以打破这个消极的循环。这可以通过教育和管理症状的方法来解决[6]。这是通过多种方法解决的,包括认知重组、行为激活、暴露和问题解决策略[7]

CBT可以通过个人治疗或小组治疗来实现。最近的一项综合评估发现,在线形式的CBT可能与传统形式相当[8]

CBT与慢性疼痛|]

CBT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并被认为是对慢性疼痛患者的多模式干预方法的一部分。CBT已被研究用于解决活动节奏、睡眠卫生、疼痛感知、残疾、情绪和灾难化[8]。最近的临床试验和综合评价发现,6-10周的CBT对疼痛强度有积极影响,但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最佳剂量[8]

参考文献|]

  1. 1.01.1贝克,J., 1995。认知疗法:基础及超越。吉尔福德出版社:纽约
  2. 《NHS选择》,2012。认知行为疗法。[网上]可于:http://www.nhs.uk/conditions/cognitive-behavioural-therapy/Pages/Introduction.aspx[2014年1月8日生效]
  3. Öst, l.g., 2008。第三波行为疗法的疗效: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行为研究与治疗,46(3):296-321
  4. 海耶斯,s.c., 2004。接纳与承诺疗法,关系框架理论,以及第三波行为与认知疗法。行为治疗,35:639-665
  5. Roth, A., Fonagy, P.“什么对谁有效?”对心理治疗研究的批判性回顾”。第2版。吉尔福德出版社:纽约2005
  6. 6.06.1贝克,a.t., 1976。认知疗法和情绪障碍。纽约:国际大学出版社
  7. 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策略。中华精神病学杂志,2017;40(4):597-609。doi: 10.1016 / j.psc.2017.07.001。Epub 2017 8月18日
  8. 8.08.18.2Knoerl, R., Lavoie Smith, e.m. and Weisberg, J. (2016)慢性疼痛和认知行为治疗:综合综述”,西方护理研究杂志, 38(5),第596-628页。doi: 10.1177 / 0193945915615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