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otsubo心肌病

跳转到:导航搜索

定义/描述|

Takotsubo[1]

  • TC患者(左)与日本takotsubo患者(右)心脏收缩期相似图[2]

通常,强烈的情绪压力会引发这类事件。这些病人体内存在高水平的儿茶酚胺,可导致心脏暂时麻痹。这是一种可逆性心肌病,临床表现为心肌梗死。有这种经历的人可能患有心血管疾病,也可能没有。
其他名称包括:

  • 心碎综合症
  • 肝心肌病
  • 压力心肌病
  • 根尖球囊综合征(ABS)
  • 急性左心室球囊[1]

患病率|

Takotsubo心肌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必须与心肌梗死相鉴别。心肌梗死患者takotsubo心肌病的发生率为1-2%,这些患者通常为绝经后女性(90%)。平均年龄为62-75岁。在美国大约有7000 - 14000例takotsubo心肌病[3]

特征/临床表现|

通常takotsubo心肌病是由情绪压力、身体压力、非心脏手术或程序引发的(见表)。发病隐匿,休息时表现为胸痛。

表1 .报告触发ABS的压力源[3]
情绪压力
家庭成员、朋友或宠物的死亡或严重疾病或受伤
收到坏消息——诊断出得了大病,女儿离婚,配偶去打仗
严重的论点
公众演讲
参与法律诉讼
经济损失——生意、赌博
车祸
惊喜派对
搬到新居
身体压力
非心脏手术或程序-胆囊切除术,子宫切除术
严重疾病-哮喘或慢性阻塞性气道恶化,结缔组织疾病,急性胆囊炎,假膜性结肠炎
剧烈疼痛-骨折,肾绞痛,气胸,肺栓塞
从全身麻醉中恢复
可卡因的使用
鸦片撤军
压力测试,多巴酚丁胺压力反应,锻炼
甲状腺毒症


Takotsubo的症状和体征包括:
[3][4]

  • 胸部疼痛
  • 呼吸困难
  • 低血压
  • 晕厥
  • 轻度至中度心衰
  • 肺水肿
  • 实验室的变化
  • 肌钙蛋白T水平适度升高
  • 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
  • pBNP升高
  • 血清儿茶酚胺含量高


最常见的体征和症状是胸痛和呼吸困难;类似于心肌梗塞的

相关的疾病|

研究没有显示任何与TC相关的合并症。

药物|

目前还没有任何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估用于TC的药物治疗。在左心室功能障碍时,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受体阻滞剂也被用于长期治疗,以降低再次发作的风险。

一些药物包括:[5]

  • 水杨酸-抑制血小板聚集
  • 抗心绞痛药物-降低血压
  • 止痛术——控制疼痛
  • 抗凝剂-抑制血栓形成
  • 低分子量肝素-抑制血栓形成
  • 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胸痛发作。
  •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减少血小板聚集
  • 循环利尿剂-降低血压
  • 噻嗪类利尿剂-降低血压
  • 降压药-降低血压
  • 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
  • ACE抑制剂-控制血压
  • -肾上腺素能阻滞剂-降低血压
  • 钙通道阻滞剂-改善心肌组织的氧气输送

诊断测试/实验室测试/实验室值|

用于TC的诊断测试包括实验室值、超声心动图、心脏血管造影和心电图。

实验室值[5]
肌钙蛋白T水平:

  • 健康个体平均值= 0.49 ng/mL;
  • TC患者的平均峰值= 0.64 ng/mL

肌钙蛋白I水平:

  • 健康个体平均值= 4.2 ng/mL
  • TC患者的平均峰值= 8.6 ng/mL

脑利钠肽水平升高
儿茶酚胺在急性期升高

超声心动图[5]
超声心动图用于诊断壁面运动异常。如果诊断为TC,心脏会表现为左心室中、尖段收缩或收缩。

心脏血管造影术[5]
该检查显示TC患者的冠状动脉正常。

心电图改变[4]

一般情况下,患者可出现4种不同的心电图改变:

  • st段抬高
  • 让反演
  • 异常Q波
  • QT段延长

Mitsuma等人的研究表明,心电图变化可以分阶段发生:

  1. st段抬高(即刻)
  2. t波反演(第1-3天)
  3. t波反演改善(2-6天)
  4. 更深的t波反演

诊断标准[4]
必须具备所有4个标准才能被诊断为ABS
•左心室中段短暂性运动不足、运动不足或运动障碍
•没有阻塞性冠状动脉或急性斑块破裂的血管造影证据
•新的心电图异常或心脏肌钙蛋白升高
•近期无头部外伤、颅内出血、嗜铬细胞瘤、心肌炎和肥厚性心肌病

病因/原因|

研究表明takotsubo心肌病的三种可能原因: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左心室流出道(LVOT)阻塞和微循环功能障碍。

  1. 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疑似TC患者的儿茶酚胺含量比正常人高7 - 34倍。儿茶酚胺水平也比被诊断为心肌梗死的人高2到3倍。这些水平在发作后的7至9天内保持升高。[6]高剂量的肾上腺素可导致TC。在心脏顶端也有更多的儿茶酚胺敏感受体,使其对增加的水平更敏感。[7]
  2. LVOT梗阻:它可能与儿茶酚胺水平升高有关,约25%的TC患者发生这种情况。[8]导致这种阻塞的其他因素有室间隔增厚(常见于老年妇女)、心室壁压力增加、充盈压力增加和全身血压降低。[9]由于需氧量增加和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这种阻塞可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脏“昏迷”。
  3. 微循环功能障碍[8][9]它可以累及许多血管,发生在大多数TC患者中。这种功能障碍可能是血管痉挛或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但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迹象。血管痉挛可能是由于B1受体的刺激增加所致。研究试图使用一种化学物质引发血管痉挛,在这些研究中,只有0-43%的患者经历了这种效果;因此,微循环功能障碍是引起TC的一个可疑原因。

系统性的参与|

takotsubo心肌病患者有许多可能的并发症。左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左心室血栓形成,左心室游离壁破裂都是可能的。死亡也在其中;然而,死亡率仅为0-8%,一般低于2%。[10]

医疗管理|

TC的最优管理尚未建立。目前对TC的医疗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由于该病的表现与心肌缺血相似,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阿司匹林、肝素和-受体阻滞剂治疗是很重要的。[3]所使用的药物在前面的药物部分有描述。重点是“减轻疼痛,减轻焦虑,监测患者,预防并发症”,以及第二次事件的风险。[3]对病人进行监测,以确保病情得到缓解。出院后,患者被指示跟随初级保健医生检查药物(慢性受体阻滞剂)和健康状况。[1]

物理治疗管理|

首选练习模式:

模式6D:有氧能力/耐力受损与心血管泵功能障碍或衰竭有关

尚未有研究调查物理治疗对TC患者状态的直接影响。研究表明,心脏康复对其他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有良好的影响。Lawler等人对心肌梗死进行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发现,“随机接受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的患者再梗死和心脏死亡的风险较低……基于运动的CR对心血管危险因素有有利影响,包括吸烟、血压、体重和血脂。”[11]

Yu等人在2007年的一项研究比较了放松训练组、运动训练组和对照组[12].与对照组相比,放松组和运动组在心理和各种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方面都有显著改善。放松训练被证明能更好地减少心理困扰,而运动训练能控制疲劳症状。

Yu等人后来在2010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将121名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59名纳入放松训练计划,并将他们与对照组进行比较[13].放松训练包括“两次放松训练课程,一次技能复习研讨会,每天两次放松自我练习,以及每两周的电话随访。”与对照组的其余患者相比,该计划显著改善了心理和社会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鉴别诊断|

•食管痉挛
•胃食管反流病
•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心肌炎
•急性心包炎
•气胸
•心源性肺水肿
•肺栓塞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绞痛
•主动脉夹层
•布尔哈夫综合症
•心脏填塞
•心源性休克
•心肌病,可卡因
•扩张型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
冠状动脉血管痉挛

参考文献|

  1. 1.01.11.2吴建军,吴建军,吴建军,等。心脏病发作与“心碎综合征”的辨析。心血管护理杂志。2011;1 - 6。
  2. 沙基·SW,小李·JR,马龙·BJ。应激性心肌病。循环。2011;124:e460-e462。
  3. 3.03.13.23.33.4Prasad A. Lerman A, Rihal CS。心尖球囊综合征(Tako-tsubo或应激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模拟症状。美国心脏杂志。2008;155(3): 408 - 417。
  4. 4.04.14.2Coons JC, Barnes M, Kusick K. Takotsubo心肌病。J . health - system pharmacy . 2009;66: 562 - 66。
  5. 5.05.15.25.35.4Tomich EB, Luerssen E, Kang CS。Takotsubo心肌病。Medscape网站。http://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1513631-overview.2012年出版。访问于2014年3月20日。
  6. Wittstein IS, Tiemann DR, Lima JAC。情绪应激所致心肌昏迷的神经激素特征。中华医学杂志,2005;32(2):539- 548。
  7. 刘建军,刘建军,刘建军,等。中华普通实习医学杂志,2008;23(11):1904-8。
  8. 8.08.1A, Kyriacou c。心尖球囊综合征或Takotsubo心肌病:急性心脏护理的新挑战。中华医学杂志[j]; 2008;15(5):572-577。
  9. 9.09.1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应激(Takotsubo)心肌病的机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7(3):391 - 391。
  10. Barker S, Solomon H, Bergin JD。心电图st段抬高:Takotsubo型心肌病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一个病例系列。Amer J of Emer Med. 2009;27日:220 - 226。
  11. Lawler PR, Fillon KB, Eisenberg MJ。心肌梗死后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的疗效: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11;32(4):571- 578。
  12. 余德峰,李德峰,胡剑杰,许奕德。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非药物干预:运动训练和放松疗法的效果。老年医学。2007;53 (2):74 - 81
  13. 于德峰,李德峰,吴杰。放松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高级护理杂志,2010;66(2):39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