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综合症

跳转到:导航搜索

介绍|

长方体综合征是外侧足中部疼痛的一个容易误诊的原因,被认为是由于跟八方体(CC)关节的关节运动学或结构一致性的轻微破坏,从而刺激关节囊、韧带和腓骨长肌腱。[1]长方体综合征在足病、矫形、骨科和物理治疗文献中都有记载,但有不同的术语,包括半脱位长方体、锁定长方体、下垂长方体、长方体断裂综合征和外侧足底神经炎。由于与这种损伤相关的性质和不一致的术语,长方体综合征在运动员和非运动员人群中仍然是一种知之甚少的疾病,因此它经常被误治和误诊。[1]

长方体综合征约占所有足部损伤的4%。[2]足底屈曲和踝关节内翻扭伤后约7%出现长方体综合征。[3]在专业芭蕾舞者中,长方体综合征的发生率可能更高,在这一人群中,足部和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高达17%。[4]


临床相关解剖|

长方体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短骨,位于足的侧面,有6个面。它前部与第四和第五跖骨基部相连,内侧与外侧楔状骨和舟状骨相连,后部与跟骨相连。CC关节功能依赖于跗骨中关节力学,因为舟骨和长方体骨在步态中基本上是串联运动的。[5]CC连接的力学是高度可变的。[6]CC关节的主要运动是以跟骨突为支点,围绕前/后轴进行内侧/外侧旋转。在倒置/外翻时,长方体相对于地面以大约52°(范围,43°-72°)的角度围绕从后下至前上的轴旋转25°。除了内翻/外翻外,有证据表明,在步态周期中,CC关节的前后牵伸也会发生。[7]

由于其关节表面的一致性以及韧带和肌腱附着物的增强,CC关节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当跟骨处于垂直位置时,CC关节在x线片上表现为最大一致。CC关节和长方体-跖关节内的背侧和足底立方体-棘骨和立方体-跖骨韧带以及楔形纤维脂肪唇有助于稳定。腓长肌肌腱在长方体外侧和足底周围形成一个吊索,然后插入第一跖外侧基底和内侧楔形骨的足底,也有助于CC关节的稳定。长方体是腓骨长肌腱的滑轮;从中程到后期推进阶段的肌肉收缩对长方体施加了一个外翻扭矩。长方体通过腓骨长肌腱外翻被认为可以促进负重在站立过程中从外侧到内侧的转移[8][1]

损伤机制|

目前提出了两种损伤机制:

  1. 足底屈曲和内翻损伤在快速的足底屈曲和内翻(即踝关节外侧扭伤的机制)时,腓骨长肌有强烈的反射性收缩。在这个强力收缩过程中,长方体起到支点的作用,然后肌腱对长方体施加一个力,造成内侧移位,即长方体半脱位。[9]
  2. 过度使用综合症这是罕见的描述和罕见的,但我们认为长方体半脱位是继发于剧烈活动引起的重复性微创伤。[4]

诱发因素

  • Midtarsal不稳定
  • 体重过重
  • 不合适的或构造不好的矫形器或鞋
  • 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频率)
  • 在不平整的地面上训练
  • 脚或脚踝扭伤
  • 由于腓骨长肌力臂增加,长方体综合征可能在内旋足患者中更为普遍。[1]

临床表现|

长方体综合征的症状类似于韧带扭伤。疼痛通常在CC关节和第四和/或第五长方体跖关节之间沿外侧足部扩散,并可能辐射整个足部。[3][1]足底半脱位伴红斑、水肿和/或瘀斑,足底背部有轻微的沟状突起和/或足底表面有轻微的隆起或丰满。[10]腓骨长肌腱、长方体沟、背外侧和/或足底长方体可出现压痛。[11]或者说是指短伸肌的起源。踝关节和/或足部的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可能因疼痛而减小。抵抗踝关节/足部外翻或内翻可能引起疼痛。[12]疼痛性步态常见于长方体综合征,在推蹬或左右运动时疼痛和/或虚弱最为明显。[4]跳跃可能引起症状,随负重而加重,随休息而减轻。

诊断程序|

虽然没有明确有效的长方体综合征的诊断测试,两种临床操作已被描述跗骨内收试验跗骨中旋试验[3]在内收试验期间,在稳定跟骨的同时,被动地在横平面(约上下轴)操纵跗骨中关节。这种手法压迫CC关节的内侧并使外侧分散。旋后试验类似,增加内翻(额平面)和足底屈曲(矢状面)。[3]当长方体被动地向背侧或跖侧平移时,也可能引起疼痛。[4]当长方体被“锁定”时,这种运动就会减少。这些动作的诊断准确性尚未确定。

管理|

多个来源都建议对长方体进行操作[3][1]作为长方体综合征的初始治疗,除非有禁忌症(如骨病、炎症性关节炎、痛风、神经或血管损伤或骨折)。本文描述了两种技术长方体鞭子长方体挤压[4].对于长方体鞭,临床医生将患者的前足背托成杯状,将拇指放在长方体的内侧内侧。患者膝关节屈曲70°至90°,踝关节背屈0°。在患者腿部放松的情况下,临床医生突然“鞭打”足部进入内翻和足底屈曲,同时(通过拇指)向长方体施加低振幅、高速度的推力。在插入过程中,临床医生和/或患者可能听到和/或感觉到“砰”的一声或移位。在挤压长方体时,临床医生缓慢拉伸踝关节至足底最大屈曲,脚和脚趾至最大屈曲。当临床医生感觉背部软组织放松时,用拇指“挤压”(即强迫背部)长方体。长方体挤压可能不适用于同时发生外侧踝关节扭伤的患者,因为在操作前踝关节的足底弯曲最大。只有当水肿和瘀斑明显减少,并且受伤的踝关节囊和韧带已经愈合到足以承受操作的压力时,才可以尝试操作长方体。与被动背足底长方体滑动的脚跟抬高耐受性和/或不适感减少可能是操作后改善的证据。[13]

经历部分或不完全症状缓解的患者可能受益于额外的操作。症状持续时间与完全解决症状所需的操作次数之间似乎存在关联。一些患者在操作后会感到轻微不适,可能会受益于冷冻疗法、非热超声、疼痛调节电刺激或治疗性按摩。应建议患者在操作后几天内避免剧烈的负重活动(如跑步)。手术成功后,可采用胶布、矫形器和/或长方体填充物防止复发。各种胶带技术已被建议,以支持内侧纵弓的共同目标。填充物支撑足底长方体通常被推荐用于治疗足底长方体综合征。尺寸,厚度和垫在长方体内侧的位置被调整,以防止长方体的外翻(厚度为1/8或1/4英寸)。(3 - 6毫米))。跟骨下侧楔也有助于减轻负重疼痛。[13]缓解过度内旋的运动策略(伸展腓骨、比目鱼肌、腓骨肌;强化内在,胫骨后。等)以及足部矫形器可能有助于预防长方体综合征的复发。[10]


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