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疼痛综合征

跳转到:导航搜索

简介|

本页处理的条件如下: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
  • 肩峰下疼痛综合征(SAPS)
  • 肩袖相关疾病
  • 肩膀的生物力学撞击

关于肩峰下间隙结构相关的非创伤性肩痛的诊断标签存在巨大争议。1972年,Charles Neer博士首次提出了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诊断标签,表现为手臂抬高时的顺行-外侧肩部疼痛,该诊断标签基于肩峰下间隙结构撞击的机制。[1][2][3]SIS被认为是在手臂抬升至肩/头以上时,喙肩峰弓和肱骨头之间的肩峰下结构的症状性刺激[1]正如文献所反映的被很多人认为是导致肩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重要的是要理解“撞击”本身不是一种诊断,而是简单地描述了机制:

肩袖对肩峰前下侧和喙肩峰韧带的压迫。

Neers撞击分类确定了以下四种类型的肩部撞击;

肩峰下撞击的分类

根据Neer的说法,撞击综合征分为三个阶段:

I型<25岁,可逆性,肿胀,肌腱炎,无撕裂,保守治疗。

  • 运动时中度疼痛,无力量损失,运动无限制。可能出现水肿和/或出血。这一阶段通常发生在25岁以下的患者中,通常与过度使用损伤有关。在这个阶段,这种综合症可能是可逆的。[4]

II型25-40岁,永久性瘢痕,肌腱炎,无撕裂,肩峰下减压

  • 疼痛通常在ADL期间报告,特别是在夜间。丧失行动能力与这一阶段有关。II型更晚期,往往发生在25 - 40岁之间的患者。病理表现为纤维化和不可逆的肌腱改变。[4]

类型III>40岁,肩袖小撕裂,肩峰下减压伴清创/修复

IV型>岁,大肩袖撕裂,肩峰下减压修复

虽然Neers对SIS的分类是了解当时肩部病理的关键,但SIS进一步被分为与任何一种相关的四个亚型外部冲击(小学或中学)和内部撞击

外部冲击|

图1。肩峰形状
  • 原发性外部撞击与结构性变化有关的,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机械地使肩峰下间隙变窄的,例如;骨狭窄或骨赘形成,骨折后骨错位,或肩峰下软组织体积增加。[5][6][7][8][9][10][11][12][13][14][15]肩胛骨或肩胛骨肩峰突的形状可能在原发性撞击的恢复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 继发性外部撞击与肩胸运动学异常有关,力量平衡改变导致肱骨头中心功能紊乱,导致手臂抬高时旋转中心移位异常。通常是由于肩袖肌肉无力(功能不稳定)加上盂肱关节囊和韧带松弛(微不稳定)引起的。撞击通常发生在肱骨头前翻后继发于喙肩峰间隙,而原发性撞击则发生在肩峰下间隙。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疼痛位于肩膀的前部或前外侧。这些症状通常与特定的活动有关,涉及手部活动。[8][9][10][11][16][17][18][8][19][20]

内部撞击|

这些对SIS的定义和描述是基于一个假设,即肩峰刺激导致囊、肩袖或肩峰下间隙内其他结构的外部磨损。[3]多年来,描述从SIS发展为“撞击相关肩部疼痛”,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撞击”代表了一系列症状和疼痛的可能机制,而不是病理解剖诊断本身。在过去的40年里,这一直是肩峰下间隙结构损伤的主导理论,也是指导临床试验、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和康复方案的基本原理。[2]然而,在过去十年中,这一肩峰撞击模型的有效性从理论和实践角度都受到了挑战,有人建议使用SIS术语可能会导致患者对物理治疗和保守治疗的负面期望,这可能会影响结果,通常会导致手术发病率的增加。[21][2][3][21]

虽然关于诊断标签的争议仍然存在,在文献中有许多不同的术语用于描述肩峰下疼痛及其病理,但有人认为SIS的标签并不能完全解释其机制。许多其他诊断标签已被提出,但有人建议术语肩峰下疼痛综合征(SAPS)贝斯特描述的疼痛被认为起源于肩峰和肱骨头之间的结构,通常与某种程度的肩部功能障碍有关,[22]但并不能反映出肩峰下间隙外的许多其他原因的肩部疼痛。

底线:

  • 肩峰下撞击:法氏囊侧
  • 内撞击:关节侧
  • 内在机制:在肌腱内
  • 外在机制:永恒的肌腱。

定义/描述|

肩峰下疼痛综合征由Diercks等人定义[22]由于所有的非创伤性的,通常是单侧的,引起疼痛的肩部问题,局限于肩峰周围,通常在举起手臂期间或之后恶化。它基本上是一个通用术语,包括与肩峰下间隙内的结构或结构内的任何病变相关的疼痛。因此,SAPS包括所有与肩峰下结构相关的疾病,如肩峰下滑囊炎、钙化性肌腱炎、肩袖肌腱病、肩袖撕裂、二头肌肌腱病或肌腱袖退变,这是其发病机制存在争议的结果。[22][23]

临床相关解剖|

峰下空间是肩峰下的空间(肩峰和肱骨头上表面之间)。这个空间由肩峰和喙突(肩胛骨的一部分)以及连接两者的喙肩峰韧带勾勒出来。[24]

图2。峰下结构

肩峰下间隙根据手臂位置的不同,测量范围在2到17毫米之间,包括以下解剖结构:[9][3][25]

  • 喙肩峰弓,由肩峰、喙突和喙肩峰韧带组成[7]
  • 肱骨头
  • 峰下囊[26]
  • 肌腱套;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
  •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 Coracoacromial韧带
  • G-H关节胶囊

肩部生物力学评论|

重要的是要记住,肩膀的运动不是孤立地发生在GH关节。在手臂抬高时,以下关节/运动发生在肩部复合体内:

  • 肱骨头后滚和下滑
  • 锁骨后旋:这将允许锁骨外侧端在抬高和后旋时发挥作用,抬高肩峰并帮助维持肩峰下间隙。
  • 肩胛骨的外旋:即肩胛骨内侧缘向胸椎和胸壁移动。当你的肱骨横向旋转时,肩胛骨也随之横向旋转。
  • 一个肩胛骨后倾在抬高的末端(肩胛骨的下角会向胸壁移动)。
  • 也是一个肩胛骨向上旋转:肩胛骨下角离胸椎的运动。

通常是肩胛骨的向上旋转使肩峰保持高度;保持肩峰-肱骨的距离减少肩峰下间隙内结构撞击的可能性。向上旋转的动作一般是在斜方肌不同部位(上/中/下)的募集中进行的。也正是这个运动(向上旋转)使得盂窝跟随肱骨头,在手臂抬高时保持一致。

肩关节的节奏:上臂时GH运动与肩胛胸运动的比例。总体上是2:1;这意味着肩胛骨每旋转1度,我们就会看到2度的肱骨仰角,例如,180度的仰角活动范围,我们会看到60度的肩胛骨向上旋转和120度的肱骨外展。然而,这一比例在整个肩高弧线上并不一致。

抬高时肱骨外旋的重要性:|

在手臂抬高时,通常肱骨会发生外(侧)旋。如果运动时机正确,肱骨上仰时的外旋可以避免大结节压迫肩峰下结构。如果时机不对(神经肌肉招募不良,肱骨内旋或肩部复合体生物力学功能障碍),必要的外旋将不会发生,大结节将在内部压迫结构并引起组织刺激。

参见上的《物理百科》页流行/发病率|

SAPS是最常见的肩部疾病,占所有肩部疼痛的44%至65%,[27]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8]发病高峰出现在人生的第六十岁。[29]

病因|

关于肩峰下疼痛的病因仍有争议,但提出机制包括内在、外在和综合因素,包括肌肉不平衡和可能影响肩峰下间隙的解剖因素;肩峰形状的变化;前坡:前坡;肩峰的角度;肩峰在肱骨头上方的横向延伸。下肩锁关节或喙肩峰韧带的骨性改变也可能影响肩峰下间隙。[23]

虽然病理学涉及多种因素,但仍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如:哪个肩峰下结构首先被病理参与,疼痛产生机制是什么?[23]

促成因素|

有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都可能使一个人在手臂抬高过程中经历肩峰下间隙的缩小。

内在因素:(一般不可修改)

  • 肌腱组织学(肌腱质量)
  • 年龄
  • 遗传学

外在因素:(可修改的)

  • 肌肉伸展/表现
  • 解剖/骨的
  • GH关节运动学
  • 姿势/工效学

不同类型的撞击|

肩峰下关节外撞击:法氏囊。由于肩峰下间隙缩小而引起的压迫。疼痛通常发生在肩前侧。

内撞击:关节性。由冈上/冈下肌关节侧与关节盂后上缘接触引起。当处于ABER(投掷)姿势时,疼痛位于关节后部“内部”。

Subcoracoid冲击:肩部前侧有隐痛病史。因肩前屈、内收和内(内侧)旋转(如用球拍击球的动作)而加重。

冲击机制|

有3种主要机制可以影响肩峰下间隙的距离/间距(肩峰-肱骨距离)。

  1. 肱骨头失去控制(GH不稳定)
  2. 肩胛骨失去控制(肩胛骨不稳定)
  3. 改变空间内结构的实际大小(例如RC肌肉的肌腱,肩峰下滑囊)。

内在机制:什么会影响肩峰下间隙内容物的大小?

在肌腱上的载荷(剪切力或压缩力)。由于过度或重复的力量对肌腱造成肌腱“过载”。这可能导致反应性肌腱病或肌腱修复不良(引起对运动的疼痛反应)。请记住,肌腱的变化是正常的,取决于活动水平和年龄。

临床表现|

图3。痛苦的弧

受影响的患者通常年龄在40岁以上,患有持续性疼痛,之前没有任何已知的创伤。[30]患者报告在手臂抬高70°至120°之间,即“疼痛弧”(图3),在头部上方强行运动时,以及在患侧躺时疼痛。[16]症状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导致“撞击”的渐进退行性疾病,而不是由于强大的外力。因此,患者往往难以确定症状的确切发作时间。

在最近的研究中,有很多关于GIRD(盂肱骨内旋不足)的讨论,它可以理解为在总旋转运动丧失的情况下,内(内侧)旋转运动范围的丧失(评估双肩的总运动范围)。

GIRD = (ER左右差值)+ (IR左右差值)

从理论上讲,导致GIRD的一个因素是后GH囊的增厚,限制了GH关节内旋转的整体范围。

鉴别诊断|

有各种各样的肩部疾病最初可能与肩峰下疼痛综合征相混淆[31].彻底的身体检查应排除其他情况,如[32]

  • 体格检查|

    详细的病史和临床检查是诊断SAPS的必要条件。没有一项单独的测试能准确地诊断SAPS或充分区分各种肩部疾病[33][34],但使用特定测试的组合增加了测试后诊断SAPS的概率。[35][36][37][38]

    荷兰整形外科协会指南[22]对于肩峰下疼痛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建议结合以下测试(疼痛刺激测试)来帮助诊断;

    • [22][39]

      • 3项检测呈阳性:患者有SAPS的概率为(10,56)[39]
      • 2项测试呈阳性:患者患有SAPS的概率为(5,03)[39]
      • 1项测试呈阳性:患者患有SAPS的概率为(0,90)[39]
      • 0项测试呈阳性:患者患有SAPS的概率为(0,17)[39]

      以下额外的测试也应用于排除肌腱套撕裂;

      还有尼尔撞击试验,它专门评估肩峰下撞击,而霍金斯-肯尼迪试验评估喙肩峰撞击的存在。

      肩胛骨神经肌肉控制不良的考虑(如果可能的话,考虑和客观评估):

      • 肩胛骨失去了动态稳定性
      • 胸小肌长度和柔韧性
      • 肩胛骨肌肉的表现和耐力
      • 胸椎功能/活动能力
      • 生长激素关节活动范围(关节囊紧绷,甚至生长激素不稳定)
      • 肩袖肌肉平衡(激动剂/拮抗剂/协同肌肉活动),性能和肌肉耐力。

      其他注意事项:

      • 囊膜紧密性:对后囊的特殊评估,可能限制内旋(GIRD)的活动范围。
      • 外旋肌(冈下肌/小圆肌)缺乏可伸伸性。
      • 肌肉力量、神经肌肉控制或外旋肌(冈下肌/小圆肌)耐力不足。
      • 内旋肌(例如背阔肌和胸小肌)缺乏可伸缩性。
      • 前锯肌在抬升过程中对肩胛骨运动(向上旋转、后倾、外旋和肩胛骨拉伸)的贡献。
      • 胸椎和胸腔活动。在上肢运动时,健康的脊柱和胸腔运动不会妨碍肩膀或肩胛骨的任何运动。

      诊断程序|

      整体考虑

      有一些解剖学因素可能会影响肩峰下间隙的狭窄,例如:

      • 肩峰下骨刺的存在(喙肩峰韧带潜在增厚或钙化)
      • 肩峰的形状(I型(扁平)/ II型(弯曲)/ III型(钩状)/ IV型(向上))
      • AC关节(周围组织退行性变)
      • 肱骨头不稳定(GH关节)

      x线片可用于检测解剖变异、钙化沉积或肩锁关节关节炎。推荐的三个视图是:[41]

      • Antero-posterior视图手臂外旋30度,这有助于评估盂肱关节,肩峰下骨赘和大结节硬化。
      • Y出口视图它很有用,因为它显示了肩峰下间隙并能区分肩峰突。
      • 腋窝视图有助于看到肩峰和喙突,以及喙肩峰韧带钙化。

      肩峰下间隙的大小也可以测量。MRI可以显示肌腱套的全部或部分撕裂,以及薄弱结构的炎症。当怀疑肩袖撕裂或情况复杂时,超声和关节造影被使用。[4]

      肩峰下疼痛综合征与超声检查结果有良好的临床-放射学相关性。[42]超声诊断的准确性被认为是良好的,可与常规MRI用于完全(全层)肩袖损伤的识别和定量。超声和常规MRI对部分或全层肩袖撕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无显著差异,磁共振关节造影是排除部分肩袖损伤的准确方法。[22]

      荷兰骨科协会指南提出,如果第一期保守治疗失败,超声波是最有价值和最具成本效益的诊断成像,他们建议可以与肩部常规x线摄影相结合,以确定骨关节炎、骨异常和有无钙沉积。他们建议,在没有可靠的超声或不确定的情况下,建议对肩袖撕裂进行手术修复的患者进行肩部MRI检查,以评估肌腱套撕裂的收缩程度和萎缩的脂肪浸润。如果必须排除关节内异常或部分肩袖损伤,可以考虑进行MRI关节内造影术。外展和外旋(ABER)的研究最好是MR关节造影方案的一部分。[22]

      治疗/管理|

      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活动水平和一般健康状况。目标是减轻疼痛,恢复功能。保守治疗是治疗的第一线,应该考虑长达一年,直到改善和功能恢复。[43]只有当患者对彻底的非手术治疗无反应时,才应考虑手术治疗。[22]

      保守治疗包括;相对休息,减少加重活动,特别是头顶活动,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疼痛和肿胀,物理治疗管理,肩峰下注射。可的松经常被使用,因为它具有抗炎和减轻疼痛的作用,但这是有争议的,这取决于所涉及的结构,不应该用于肌腱相关的疼痛。[44]

      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更有效,只有在保守治疗不能减轻疼痛或恢复功能时才应考虑手术。根据损伤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有几种手术技术可供选择,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手术技术。[22][45]

      • 手术修复撕裂的组织,主要是冈上肌,二头肌腱或关节囊的长头。注意:肩袖撕裂不是手术的指征。[31]
      • 黏液囊切除术或者切除肩峰下囊。
      • 峰下减压通过去除OS肩峰下方的骨刺或突起或喙肩峰韧带来增加肩峰下间隙
      • Acromioplasty通过切除一部分肩峰来增加肩峰下间隙。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比开放(Neer)肩峰成形术侵入性更小,需要的康复也更少。

      目前关节镜入路和开放入路在结果(肩部功能、并发症)上没有差异,法氏囊切除术可能与肩峰成形术法氏囊切除术具有相同的临床结果。[22]

      [46][47]

      物理治疗管理|

      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有监督的非手术康复可以减少肩部疼痛并增加功能。[26]因此,如果没有需要手术的撕裂,首先应该尝试非手术治疗。(证据等级4)

      物理治疗管理包括:

      • 急性期的RICE治疗减轻疼痛和肿胀
      • 稳定性和姿势矫正练习(前头姿势/后凸)
      • 运动训练(颈椎/胸椎/上肢/ GH关节和肩胛骨)
      • 颈椎和/或胸椎(也包括胸椎笼)的手动治疗
      • 加强和神经肌肉控制练习
      • 拉伸运动,包括包膜拉伸
      • 肩部的手工治疗技术
      • 包扎技术(例如运动机能学包扎或刚性肩胛骨包扎)
      • 针灸
      • 电刺激
      • 超声波和肌肉骨骼超声波
      • 低强度激光治疗对除肌肉力量外的所有症状都有积极作用[48](证据等级1b)
      • 前八周注射皮质类固醇
      • 高能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比低能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更有效,在急性期不推荐ESWT。[49](证据等级2a)

      当患者出现急性疼痛时,应首先缓解疼痛,然后进行加强/神经肌肉再教育练习,以预防未来的损伤。虽然单独的运动疗法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加上手工疗法可确保进一步增加肌肉力量。[50]运动疗法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结果显示家庭运动与临床运动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证据等级1b)

      加强锻炼应包括[51](证据等级1a)

      • 肩袖加强如;外部旋转与治疗管(治疗板)。
      • 下斜方肌和中斜方肌加强等;向上按压,单侧肩胛骨旋转
      • 双侧肩外旋。
      • 单侧肩凹陷。
      • 加强斜方肌下部是运动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无症状的个体相比,有撞击综合征的个体表现出更大比例的上下斜方肌活动。[52](证据等级3b)

      需要特别注意和神经肌肉再教育的肌肉通常包括(但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评估,以制定量身定制的康复计划):

      • 肌腱套(特别是外肌腱套-冈下肌和小圆肌)
      • 背阔肌
      • 前锯肌
      • 斜方肌的各个方面(上/中/下)
      • 胸大肌和胸小肌
      • 对肩胛骨进行全身性和全身性的锻炼,鼓励肩胛骨上旋、外旋和后倾的正确表现和时间。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以肩胛骨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短期的肩部疼痛和功能
      • 肱骨头集中于肩关节窝内(主要是肩袖肌肉)。
      • 也要谨慎地观察深颈屈肌和胸外伸肌的耐力。

      特定的运动策略,重点加强肩袖的偏心练习和肩胛骨稳定器的同心/偏心练习,对减轻疼痛和改善肩部功能是有效的。[53](证据等级1b)

      在治疗SAI时,软组织动员以正常化肌肉痉挛和其他软组织功能障碍已被证明与关节动员一起有效地恢复运动。[52](证据等级3b)

      物理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物理治疗。[54](证据等级2b)

      强调加强肌腱套的运动是内旋、外旋和外展。重要的是要记住,肌腱套的功能,除了产生扭矩,是稳定盂肱关节。因此,强壮的肩袖肌肉可以更好地稳定肩关节,减少撞击。一个典型的初始锻炼计划包括使用4到8种重量,每周进行3到5次,重复10到40次。最近的一项研究探讨了高强度有氧间歇训练的有效性,发现它似乎是对SAPS潜在有益的干预[55]

      II期撞击患者可能需要正式的物理治疗方案。等长拉伸有助于恢复活动范围。等张力(固定重量)练习比可变重量练习更可取。因此,肩部锻炼应该用固定重量来做,而不是用橡皮筋等可变重量来做。强调重复,并使用相对轻量级的方法。有时,特定的运动技术是有用的,特别是加强投掷动作,发球动作或游泳动作。此外,物理治疗方式,如电刺激、超声治疗和横向摩擦按摩也有帮助。[56](证据等级2b)

      你如何管理GIRD (GH内旋转赤字):

      • 睡眠拉伸(针对后囊)。
      • 不同仰角的斜体内收(也针对后囊的不同部分),有或没有后滑脱。
      • 冈下肌/小圆肌再教育(解决不平衡,力量,神经肌肉控制和肌肉招募&恩

      临床底线|

      • 撞击不是一种诊断,而是一种机制。
      • 肩峰下间隙缩小-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 骨骼因素(肱骨头、肩峰)?
        • 软组织因素(喙肩峰韧带,后囊紧绷,内旋肌缺乏可伸长性)?
        • 神经肌肉控制因素(GH关节外旋肌、肩袖肌肉、肩胛骨肌肉及其力量、补强模式和整体耐力)较差?
      • GH关节的控制(不稳定性)。
      • 肩胛骨的控制(整个神经肌肉的控制)。
      • 反思整个上肢运动链的作用。
      • 活动和贡献颈椎、胸椎和胸廓的活动。
      • 这种肩部分类的非手术治疗非常好,你只需要规定最少的锻炼次数(质量胜于数量!)
      • 为了挑战患者的功能缺陷,建议至少12周的时间。
      • 除非病人没有预期的反应,或者你有红旗的识别,否则整体成像不被认为是有用的。
      • 类固醇注射不应被视为一线干预,除非疼痛严重,并阻止参与康复或锻炼。

      资源|

      参考文献|

      1. 1.01.1de Witte PB Nagels J van Arkel ER,等。研究方案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的鉴定(SISTIM)。BMC肌肉骨骼疾病。2011;12:1-12。
      2. 2.02.12.2库尔斯AM,米切纳洛杉矶。肩痛:一个标签能满足所有人和所有事吗?体育医学杂志。2017 Feb 16;51(5): 416-7。
      3. 3.03.13.23.3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肌肉骨骼疾病还是临床幻觉?物理治疗评论2011;16:38 - 38。
      4. 4.04.14.2王志强,王志强,王志强,肩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13,6(7):347-51
      5. 从不CS。肩峰前成形术治疗肩部慢性撞击综合征:一项初步报告。中华骨关节外科杂志,2002;4:419 - 419。
      6. Leroux J-L, Codine P, Thomas E, Pocholle M, Mailhe D, Blotman F.正常肩部和撞击综合征肩部旋转力量的等速评估。临床矫形。1994;304:108-115
      7. 7.07.1卡钦维AF,菲利普斯B,斯莱顿E,普伦基特SW。,Comparison of Manual Therapy Techniques with Therapeutic Exercise in the Treatment of Shoulder Impinge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Clinical Trial. The Journal of Manual Manipulative Therapy 2008;16(4): p238-¬‐247
      8. 8.08.18.28.3Bigliani LU, Levine WN。当前概念回顾: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华骨关节外科杂志,1997;19:344 - 344。
      9. 9.09.19.2哈里曼DT,赛德斯JA,克拉克JM,麦奎德KJ,吉布TD,马森FA。肱骨头在关节盂上的平移伴被动关节盂运动。中华骨关节外科杂志,2000,24(3):344 - 344。
      10. 10.010.1Morrison DS, Greenbaum BS, Einhorn A.肩部撞击。美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31:28 - 293
      11. 11.011.1Nicholson GP, Goodman DA, Flatow EL, Bigliani LU。肩峰:形态状况和年龄相关变化。420个肩胛骨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1996;5:1-11。
      12. Lewis JS, Wright C, Green A.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改变姿势对肩部活动范围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2005;35:72-87。
      13. DE BIE r.a., BASTIANENEN C.H.G.个体化物理疗法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症状患者疼痛和功能的疗效与标准运动方案相比。随机对照试验。BMC肌肉骨骼疾病。2010年6月9日;11:114。距离等级:1B
      14. Phil Page,博士,PT, ATC, LAT, CSCS, FACSM,肩部肌肉失衡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在头顶运动员,国际J运动物理。其他。,2011
      15. http://www.sbcoachescollege.com/articles/UpperCrossSyndromeShPain.html
      16. 16.016.116.2Urwin M, Symmons D, Allison T,等:估算社区肌肉骨骼疾病的负担:不同解剖部位症状的比较流行率,以及与社会剥夺的关系。Ann Rheum Dis 1998;57: 649 - 55。
      17. 17.017.1McClure PW, Michener LA, Karduna AR.肩撞击综合征患者和非肩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肩部功能和三维肩胛骨运动学。物理学报。2006;86:1075-1090。
      18. 18.018.1贝尔林·索伦森AK,乔根森·u肩部继发性撞击。中华医学杂志,2000;10:266-278。
      19. 19.019.119.2Lukasiewicz AC, McClure P, Michener L, Pratt N, Sennett B.肩胛骨三维位置和方向的比较。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99;29(4):574 - 583。
      20. 20.020.120.2贝尔林·索伦森AK,乔根森·u肩部继发性撞击。中华医学杂志,2000;10:266-278。
      21. 21.021.1袖带A,利特伍德c,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这对患者意味着什么?定性研究。肌肉骨骼科学与实践。爱思唯尔有限公司;2017年10月17日;:1-14。
      22. 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杜尔克,朱志强,李志强,等。肩峰下疼痛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骨科杂志2014年5月21日;85(3):314-22。
      23. 23.023.123.2Björnsson Hallgren H.肩峰下疼痛和肩袖撕裂的治疗[论文]。Linköping瑞典大学,2012。
      24. http://www.jointsurgery.in/shoulder-arthoscopy/anatomy-of-shoulder/
      25. Lewis J, McCreesh K, Roy JS, Ginn K.肩袖肌腱病:导航诊断-管理难题。矫形与运动物理治疗杂志。2015年11月,45(11):923 - 37。
      26. 26.026.1Tate a.r., McClure p.w., Young i.a., Salvator R., Michener l.a.,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综合损伤性运动和手动治疗干预:病例系列。骨科与运动物理治疗杂志2010;40(8): p474-93(证据级别4)
      27. 巴塔查里亚R,爱德华兹K,华莱士w。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有效吗:一项队列研究。BMC肌肉骨骼失调。2014;15:1。
      28. 兰德利P,兰德利F, Ragone V,等。肩袖损伤中的再生医学。BioMed Res Int. 2014;2014:129515
      29. Ostor AJ, Richards CA, Prevost AT, Speed CA, Hazleman BL:初次就诊肩部疾病的诊断及其与一般健康状况的关系。风湿病学(牛津)2005;44: 800 - 5。
      30. Garving, C., Jakob, S., Bauer, I., Nadjar, R., & Brunner, U. H.(2017)。肩部撞击综合征,Dtsch Arztebl, 765-777。https://doi.org/10.3238/arztebl.2017.0765
      31. 31.031.1方美AE,巴斯DD,罗尼克SJ。肩撞击综合征和肩袖撕裂的治疗.美国家庭医生。1998 Feb 15;57(4):667。
      32. 正常人肩关节运动及一例斜方肌麻痹的放射学及活体实验研究。阿纳特1930;64: 288 - 302
      33. Hegedus EJ, Goode A, Campbell S, Morin A, Tamaddoni M, Moorman CT, Cook C.肩部体格检查测试:个体测试的系统回顾与元分析。英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年8月24日。
      34. Hughes PC, Taylor NF, Green RA。大多数临床试验不能准确诊断肩袖病理:一项系统综述。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4(3):159-70。
      35. Murrell GA, Walton JR。肩袖撕裂诊断。《柳叶刀》2001年3月10日;357(9258):769-70。
      36. Park HB, Yokota A, Gill HS, El Rassi G, McFarland EG。不同程度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试验诊断的准确性JBJS。2005 7月1日;87(7):1446-55。
      37. 米切纳LA,沃尔斯沃斯MK,杜卡斯WC,墨菲KP。肩峰下撞击5项体检及联合检查的可靠性和诊断准确性《物理医学与康复档案》2009年11月1日;90(11):1898-903。
      38. 米切纳,沃斯沃斯,杜卡斯,墨菲,K.P.五项体格检查和综合检查对肩峰下撞击的可靠性和诊断准确性。《物理医学与康复档案》2009年11月;90(11): 1898 - 903。搬迁等级:1C
      39. 39.039.139.239.339.4Park HB, Yokota A, Gill HS, El Rassi G, McFarland EG。不同程度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试验诊断的准确性JBJS。2005 7月1日;87(7):1446-55。证据等级1
      40. 李志刚,李志刚,张志刚,张志刚。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一项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中华实用医学杂志,2012,29 (2):344 - 344
      41. Smith M, Sparkes V, Busse M, Enright S.肩峰下撞击症状受试者的上、下斜方肌活动:是否存在不平衡,贴敷能改变吗?运动中的物理治疗。2009:10,45-50
      42. Rodríguez-Piñero Durán M, Vidal Vargas V, Castro Agudo M. Hallazgos ecográficos en el síndrome de dolor肩峰下crónico[慢性肩峰下疼痛综合征的超声发现]。Rehabilitacion (Madr)。53 2019;(4): 240 - 6。
      43. Rhon DI, Boyles RE, Cleland JA, Brown DL,手动物理疗法与肩峰下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肩撞击综合征: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方案,BMJ Open 2011
      44. AKGUN K, BIRTANE M., AKARIMAK U.,局部肩峰下corticosteroïd注射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有益吗?中华风湿病杂志,2004,23 (6):496-500
      45. http://orthoinfo.aaos.org/topic.cfm?topic=a00032
      46. 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特里·哈蒙德医生。可从: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djvpxXgnU
      47. 肩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 Dr. Tony Jabbour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Ld9yBiK3RA
      48. 叶志刚,李志刚,李志刚。低剂量激光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功能的影响。残疾和康复。2009;31(11): 935-940(证据级别1b)
      49. Ron Diercks, Carel Bron, Oscar Dorrestijn, Carel Meskers, René Naber, Tjerk de Ruiter;肩峰下疼痛综合征诊治指南2014年1月23日收到,2014年3月04日接受,2014年5月21日在线发表;JournalActaOrthopaedica 2014年第85卷
      50. Bang MD, Deyle GD。肩撞击综合征患者有和没有手动物理治疗的监督运动的比较。骨科与运动物理治疗杂志2000;30(3):126-137(证据水平1b)
      51. 库恩我。运动治疗肩袖撞击:一项系统回顾和综合循证康复方案。肩肘外科杂志2009;18:38 -160(证据等级1a)
      52. 52.052.1Smith M, Sparkes V, Busse M, Enright S.肩峰下撞击症状受试者的上、下斜方肌活动:是否存在不平衡,贴敷能改变吗?运动中的物理治疗。2009:10,45 -50(证据等级3b)
      53. Theresa Holmgren, Hanna Björnsson Hallgren, Birgitta Öberg, Lars Adolfsson, Kajsa Johansson;特定运动策略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手术需求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BMJ 2012;344(2012年2月20日出版)
      54. Stefanos Farfaras, Ninni Sernert, Lars Rostgard Christensen;肩峰下减压比单独治疗产生更好的临床结果:一项至少10年随访患者的前瞻性随机研究首次发表于2018年3月15日;美国运动与医学杂志
      55. Berg OK, Paulsberg F, Brabant C, Arabsolghar K, Ronglan S, BjØrnsen N等。肩峰下疼痛综合征的高强度肩部外展运动。中华医学杂志,2018;29(1):1-9。
      56. MORRISON d.s., FROGAMENI AD, WOODWORTH P.,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骨关节外科杂志》,1997年。79(5): 732(证据级别2b)
      57. 体育代表大会。肩峰下疼痛综合征和肩胛骨运动障碍——2016年运动医学大会。可以从: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5YLrIGdn8[最后访问日期3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