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航行,搜索

描述[编辑|编辑源]

皮肤是身体的一部分皮肤系统是人体最大、最主要的保护器官[1]。它覆盖了身体的整个外表面,是抵御外部环境的一级物理屏障。

结构[编辑|编辑源]

皮肤由三层组成[1]

  • 这个表皮,皮肤的最外层,提供防水屏障,并有助于肤色。
  • 这个真皮层发现于表皮下,包含结缔组织、毛囊、血管、淋巴管和汗腺。
  • 深层皮下组织(真皮)是由脂肪和结缔组织组成的。
Skin layers.gif

表皮[编辑|编辑源]

表皮又分为:[2]

  • 手掌和脚底等厚皮肤上有5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灵芝层和角质层)
  • 其他地方4层(缺少透明层)

表皮是一层复层鳞状上皮,根据其位置分为四到五层[1]:

  1. 基底层(基底细胞层):它是最深和最接近真皮的。基底层包含基底角质形成细胞、免疫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和T细胞)以及为皮肤提供色素的黑素细胞[3].这一层的角化细胞在向外/向上移动时进化和成熟,从而形成剩余的表皮层。
  2. 棘层(刺细胞层):这一层损害了大部分表皮,包含由桥粒连接的几层细胞,桥粒使细胞彼此紧密结合,类似于“棘”
  3. 颗粒层(颗粒细胞层):这一层包含几层细胞,其中含有富含脂质的颗粒。在这一层,细胞开始永生化并失去细胞核,因为它们远离位于深层组织中的营养物质。颗粒层中的角质形成细胞含有富含半胱氨酸和组氨酸的颗粒,这些颗粒将角蛋白丝结合在一起[3]
  4. 透明层:该层仅存在于脚底和手掌的厚皮肤中,主要由永生细胞组成。它是一层薄薄、透明的死亡角质形成细胞。灵芝层中的角质形成细胞不含角蛋白,而是含有eleidin,一种透明的细胞内蛋白,使该层具有透明的外观[3]
  5. 角质层(角蛋白层):它是表皮的最外层。角质化层起到保护涂层的作用,由于角质化和脂质含量,该层通过防止内部液体蒸发来调节水分流失。

真皮层[编辑|编辑源]

真皮位于表皮的深处,是一层厚厚的结缔组织,由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这有助于皮肤的力量和灵活性,分别。它还包含神经末梢、血管和附件结构,如发干、汗腺和皮脂腺。

真皮分为两层[1][2]:

  • 乳头状真皮层(上层):真皮的顶端折叠形成乳突,延伸到表皮,像手指一样的小突起,被称为乳头状真皮。它含有促进营养物质运输的毛细血管。
  • 网状的真皮层(下层):真皮的下层称为网状真皮。它包含皮肤附件,如毛囊、皮脂腺和汗腺。该层中密集的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交织在一起,使得网状真皮明显比乳头状真皮厚。[3]

两层真皮都含有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和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合成由胶原蛋白、蛋白聚糖和弹性纤维组成的细胞外基质,为真皮提供完整的结构。[3]

皮下组织[编辑|编辑源]

  • 皮下组织是第三层也是最深的一层,主要由脂肪组织组成[1]
  • 皮肤脂肪组织以脂肪酸的形式储存能量,并作为内分泌器官发挥作用,对葡萄糖稳态和脂质代谢至关重要。[3]
  • 该层由纤维细胞和脂肪细胞组成,富含蛋白多糖和糖胺聚糖,具有粘液样性质[3]层。[3]该层还产生多种介质,如生长因子、脂肪因子和细胞因子,并含有多种免疫细胞。
  • 皮下脂肪作为身体的绝缘层,因为脂肪是热量的不良导体。[3]

生理因素:

皮肤的厚度[2]:

  • 根据其位置、年龄、性别、药物和影响皮肤密度和厚度的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如上所述,不同的厚度是由于真皮和表皮的变化。手掌和脚底皮肤较厚,有明显的角质化,眼睑上有透明质层和较薄的皮肤以及暴露于外部环境的粘膜表面,如口腔粘膜、阴道管和其他选定的内体表。
  • 在生命的第五个十年中,皮肤变薄,主要是由于真皮发生变化,失去上皮附属物、弹性纤维和基质等。
  • 遗传因素也会影响皮肤的自然轮廓。例如,与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人相比,非裔美国人的皮肤通常更厚、更有光泽。
  • 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皮肤厚度。例如,一个职业需要在户外大量暴露在阳光和紫外线下的人比在室内工作的人更早地出现皮肤过早衰老的迹象。

神经支配[编辑|编辑源]

  • 皮肤由感觉神经支配,这些感觉神经表达的受体可以感觉疼痛(痛觉感受器)、瘙痒(瘙痒感受器)、温度(热感受器)和触摸(低阈值机械感受器)。这些受体以无神经末梢的形式存在。[3]
    1. 伤害性神经与毛囊和上皮细胞紧密接触,其游离神经末梢终止于表皮的不同层次
    2. 梅克尔细胞参与机械感觉(轻触觉),是分布在表皮基底层的卵形细胞,受感觉纤维支配。
    3. 迈斯纳氏小体位于真皮乳头状突起内,对触摸很敏感
    4. 太平洋小体位于网状真皮中,对压力和振动有反应。这两种类型的小体都由位于感觉神经节中的α和β感觉神经纤维提供。
    5. 热感受器对于感知皮肤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热差异至关重要,它在热敏感神经和冷敏感神经上都有表达,而皮肤中冷敏感神经的分布更为密集。热敏感神经对热或冷的激活导致血管扩张、血管收缩、出汗或颤抖。
  • 其他机械感受器以小体的形式存在于皮肤中。
  • 支配皮肤的神经细胞体存在于三叉神经和背根神经节。

血液供应和淋巴管[编辑|编辑源]

  • 真皮网状层和乳头层之间的神经丛为皮肤提供大量的血管。
  • 血液供应来源于大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网络,这些血管和毛细血管分别从全身循环的局部分支延伸到皮下组织和真皮的局部部位。
  • 有一个广泛的淋巴管框架运行在许多皮肤的血管,特别是那些附在毛细血管网的静脉端[2]

肌肉[编辑|编辑源]

竖毛肌是人体最小的骨骼肌,存在于包含毛囊的皮肤的所有区域。这些肌肉控制头发的位置和皮脂腺的活动,以响应环境诱导,如热和磨损。竖毛肌在压力下收缩并提升头发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时的应激状态,如在战斗或逃跑反应中[2]

皮肤的功能[编辑|编辑源]

皮肤的功能是[2]:

  • 保护:防止微生物、脱水、紫外线和机械损伤。皮肤是人体抵御外部环境的第一道物理屏障。
  • 感觉:疼痛,温度,触摸,还有深深的压力。
  • 流动性:允许身体平稳移动。
  • 内分泌:皮肤启动与皮肤相关的生化过程维生素D这对钙的吸收和正常的骨骼代谢至关重要。
  • 外分泌活动:通过释放水、尿素和氨。皮肤分泌皮脂、汗液和信息素等产品,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发挥重要的免疫功能。
  • 免疫抗病原体的发展。
  • 温度调节:皮肤通过保存或释放热量参与热调节,有助于维持身体水分和体内平衡

临床意义[编辑|编辑源]

皮肤色素沉着[编辑|编辑源]

黑色素分子在皮肤色素沉着中起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为生物体提供光保护。黑色素决定了皮肤、头发和眼睛的颜色[4]

  • 白色-缺乏黑色素
  • 黑色-黑色素密度增加

两种黑色素(真黑素-伪黑素)的比例决定了人类皮肤色素沉着的差异。[4]

  • 黑色素数量>真黑色素数量=浅色皮肤,对晒伤的敏感性较高。

研究表明,在暴露于太阳紫外线辐射后,苯丙氨酸含量较高的皮肤有患癌症的风险,因为会产生更多的活性氧,导致细胞损伤并引发癌症致癌过程[4]

伤口愈合中的皮肤反应[编辑|编辑源]

这个伤口愈合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止血、炎症、增殖和重塑。[3]

  • 伤口愈合任何阶段的中断都会导致愈合受损。
  • 长时间的炎症期可能导致慢性伤口和低效的伤口愈合。
  • 增生和重塑期的紊乱可能导致不规则的伤口闭合、纤维化和瘢痕。

常见的不愈合的慢性伤口[编辑|编辑源]

静脉淤滞溃疡,动脉淤滞溃疡,压疮,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是最常见的不愈合的慢性伤口。

伯恩斯[编辑|编辑源]

  • 一度烧伤影响皮肤的表皮层
  • 二度,影响真皮,
  • 三度伤害深至皮下组织。

烧伤的特点是严重的炎症期和水肿。水泡也常见于二度烧伤患者。严重烧伤患者通常会出现各种全身并发症,如抑郁或病情加重有免疫力响应,电解液严重烧伤患者出现失衡、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以及炎症相关的心理影响[3]

早期伤口闭合可降低感染和液体流失的风险,降低死亡率、住院时间和随后的增生性瘢痕。[5]

伤口并发症[编辑|编辑源]

感染[编辑|编辑源]

伤口愈合受损可导致全身性或全身性疼痛局部感染

未调节的免疫反应是非愈合创面环境的特征,它有助于病原菌在创面组织中的定植。生物膜通常形成于不可愈合的伤口,是单一或多菌株的微生物群落。糖尿病伤口与各种疾病有关抗生素-耐药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烧伤病人受常见的细菌感染s、 最常见的菌株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菌株中有许多可以形成生物膜,如果这些感染持续,可能会导致菌血症,并最终导致败血症[3]

神经损伤[编辑|编辑源]

皮肤深度广泛的伤口通常会导致神经损伤。神经损伤的患者会部分或完全丧失受影响区域的感觉或运动功能,出现麻木和疼痛[3]

  • 神经在撕裂时可以被切断。
  • 烧伤,尤其是三度烧伤,表现为神经损伤,导致受影响部位完全丧失感觉。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编辑|编辑源]

这是成纤维细胞在创面过度生产胶原蛋白的结果。疤痕组织的特点是缺乏皮肤成分,如毛囊和皮脂腺。增生性瘢痕常见于烧伤和皮肤损伤,影响皮肤的真皮层[3]

皮肤微生物[编辑|编辑源]

皮肤被有益的微生物定植,作为物理屏障,防止病原体的入侵。皮肤微生物在保护我们免受病原体入侵、教育我们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免疫系统,以及天然产物的分解[6]

葡萄球菌epidermidis痤疮丙酸杆菌是寄生在皮肤上的主要共生微生物。它们通过竞争适宜居住的空间来保护宿主,防止病原菌在皮肤上定居。共生菌株可以分泌抗菌药物,如细菌素,抑制病原菌菌株的生长。致病性菌株在皮肤上的定植通常与低共生菌株有关[3]

这个真菌王国的多样性不是很高,病毒微生物组也没有很好的界定,尽管没有细菌王国那么多样,但它比真菌的多样性更大[3]

皮肤作为免疫器官[编辑|编辑源]

皮肤利用物理屏障、生物分子、免疫和非免疫细胞复杂的网络和皮肤结构保护宿主免受入侵

物理屏障[编辑|编辑源]

角质层中的角质细胞有助于表皮的屏障功能。这些细胞以“砖块和砂浆”的方式排列,中间夹杂着脂质,如神经酰胺、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

  • 每一个角质细胞都含有一个与角蛋白丝束相连接的脂质包膜,它充满了角质细胞的细胞内隔间,从而增加了其硬度。
  • 角质层由三层组成,它既是防止异物和微生物进入的外-内屏障,也是防止水分流失的内-外屏障。[3]
  • 在表皮层中发现的连接粘附分子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zonula occludins-1)也有助于物理屏障的形成。

这些成分表达或功能的中断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屏障形成或皮肤疾病或皮肤炎症。研究表明,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中ZO-1和claudin-1的表达水平降低。[3]

皮肤pH值[编辑|编辑源]

皮肤pH值呈酸性,介于4到6之间。身体内部环境保持接近中性的pH值(7-9)。SC与下面的表皮和真皮之间有2-3个单位的梯度[7].最近的研究表明,皮肤的pH值取决于几个关键的酶,这些酶参与了皮肤屏障的合成和维护。年龄、解剖部位、皮脂、汗液、遗传易感因素会随着面霜、肥皂和化妆品的使用而影响pH值[7].各种机制维持皮肤的低pH值:

  • SC中的酶和脂肪酸、汗腺会降低皮肤的pH值。[3]
  • 汗腺分泌大量抗菌肽,抑制皮肤上各种微生物的生长。在严格的体育锻炼中,dermcidin是一种抗菌肽,由汗腺分泌到皮肤表皮表面。研究表明,dermcidin在含盐和微酸的汗液中被激活,这会刺穿微生物膜,使汗液中的水和带电锌通过细胞膜喷出,杀死微生物。[8]
  • 此外,皮肤的生理pH值适用于共生细菌,如葡萄球菌epidermidis,有助于预防致病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宿主体内建立感染[3]

免疫和非免疫细胞[编辑|编辑源]

  • 皮肤免疫细胞通过积极采集环境抗原来促进组织功能的稳定和保护机体。一些驻留的免疫细胞迁移到淋巴结,或诱导外周对组织自身抗原的耐受,或启动强大的免疫应答。[3]在感染或组织损伤中,驻留在皮肤中的免疫细胞和从周围浸润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防御网络,以解决损伤并将组织恢复到原始状态。[3]
  • 皮肤驻留髓样细胞包括朗格汉斯细胞、真皮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它们通过分泌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生存所需的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内环境的稳定。它们吞噬碎屑和凋亡细胞,支持血管系统的完整性在多动症条件下,骨髓细胞会立即作出反应,产生促炎症介质,促进细胞活化,并通过外周免疫细胞渗透受影响的区域。皮肤骨髓细胞还充当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之间的纽带。[3]

生物分子[编辑|编辑源]

抗菌肽(AMP)和脂质是通过破坏细菌膜参与皮肤防御的主要生物分子。[3]

皮肤与昼夜节律[编辑|编辑源]

皮肤是环境和宿主之间的唯一接口;它从光接收并产生与时间有关的信号。皮肤细胞有外围时钟。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昼夜节律和超节律(一种在24小时内重复多次的振荡)皮肤节律,包括时钟机制、功能表现和干扰或干扰正常周期的刺激。昼夜节律对皮肤健康和疾病具有治疗和临床意义。[9][10]

昼夜节律调节着睡眠-觉醒周期。中央时钟(由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组成的神经元)协调外周时钟的相位,通过激素和神经元间接影响不同的器官。皮肤维持着一个活跃的生物钟,它受中枢生物钟的影响。[11]这个时钟可能在所有类型的皮肤细胞中运行,可能会影响一些昼夜生理现象的调节,包括细胞增殖。

皮肤状况[编辑|编辑源]

牛皮癣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征是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和炎症,导致表皮增生,这是皮损性银屑病皮肤的特征。银屑病斑块最常见于肘部、膝盖和头皮[12]

痤疮

寻常型痤疮(或简称痤疮)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皮肤病,影响皮肤的皮脂腺毛囊密集人群,包括面部、胸部上部和背部。其特征是痤疮厌氧菌定植增加,皮脂腺皮脂分泌增加,炎症和过度角化[12]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和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有湿疹和瘙痒。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在特应性皮炎中发挥作用[12]

总结[编辑|编辑源]

皮肤是一个复杂的器官,经常与环境接触。它在保护宿主免受外部环境、感染、维生素D合成、调节免疫反应和组织重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编辑|编辑源]

  1. 11.11.21.31.4阿加瓦尔·S·克里希那穆尔西K。皮肤组织学.StatPearls[网络]。StatPearls Publishing. 2019年1月25日
  2. 22.12.22.32.42.5洛佩兹·奥杰达W、潘迪A、哈吉M、奥克利AM。解剖学、皮肤(皮肤)。StatPearls[互联网],2020年7月10日。
  3. 3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3.223.233.24Nguyen AV,Soulika AM。皮肤免疫系统的动态。国际分子科学杂志。2019年1月,20(8):1811。
  4. 44.14.2Maranduca MA、Branisteanu D、塞尔维亚DN、Branisteanu DC、Stoleriu G、Manolache N、塞尔维亚IL。黑素的合成及其生理意义《肿瘤学快报》,2019年5月1日;17(5):4183-7。
  5. 歌手AJ, Boyce ST。烧伤创面愈合与组织工程。烧伤护理与研究杂志。2017年5月1日;38(3):e605-13。
  6. 伯德·艾尔,贝尔凯,塞格雷·贾。人类皮肤微生物组。微生物学杂志。2018年3月;16(3):143。
  7. 77.1Ali SM,Yosipovitch G.皮肤pH:从基础科学到基础皮肤护理。皮肤性病学学报。2013年3月1日;93(3):261-9.
  8. 王娥,强X,李杰,朱S,王平。一种汗腺源性抗菌肽dermcidin的体外免疫调节特性。休克(佐治亚州奥古斯塔)。2016年1月;45(1):28.
  9. 普利库斯MV,安徒生B。皮肤作为生物钟时间的窗口。国家科学院学报。2018年11月27日;115(48):12095-7.
  10. 松井小姐,佩莉,东克,佩尔诺德。皮肤的生物节律。国际分子科学杂志。2016年6月;17(6):801.
  11. Geyfman M, Andersen B。皮肤是如何判断时间的。皮肤病学调查杂志.2009年5月1日;129(5):1063-1066。
  12. 12.012.112.2陈勇,李嘉。脑-皮肤联系:压力、炎症和皮肤老化。炎症和过敏-药物靶点(以前当前的药物靶点-炎症和过敏)。2014年6月1;13(3):177 -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