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

跳转到:导航搜索

介绍|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局灶性、非侵入性的脑磁刺激[1]

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的证据表明,它的作用是引起大脑某些区域的神经元的长期抑制和兴奋。

有足够的证据可以接受:

  • A级(明确疗效):
  1. 高频rTMS对疼痛对侧初级运动皮质(M1)的镇痛效果
  2. 高频rTMS对左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抑郁症的治疗效果[2]
  3. rTMS治疗左侧DLPFC的HF rTMS和右侧DLPFC的LF rTMS治疗单极抑郁症的疗效。
  • B级推荐(可能疗效)
  1. 右侧DLPFC低频(LF) rTMS的抗抑郁作用;
  2. 左侧DLPFC的精神分裂症HF-rTMS阴性症状
  3. 慢性运动脑卒中的LF-rTMS[2]
  • 左颞顶皮层LF - rTMS治疗耳鸣和幻听的疗效C级(可能有效)[2]
经颅磁系统[3]

历史背景|

纵观历史,颅磁刺激等脑刺激技术已被证明是研究神经生理学以及绘制和调节神经回路的有力工具[1]。在20世纪初首次作为一种潜在的非侵入性神经刺激工具出现[4]在美国,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1985年,安东尼·巴克发明了第一个现代经颅磁刺激装置,作为研究电生理学的一种方式[5]。巴克最初的研究是基于单脉冲经颅磁刺激,将单一刺激传递到特定的大脑区域。最简单的[6]在一项开放标签研究中,使用rTMS瞄准被认为与重度抑郁症的病因学或病理生理学有关的特定前额叶脑区域。虽然大多数研究都支持rTMS的抗抑郁特性,但临床益处的程度是可变的,在某些情况下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随着刺激技术(如剂量、线圈放置和疗程)和研究质量(如更好的假刺激和更大的样本量)的提高,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朝着更强大的效果发展。rTMS已成为一种公认的、接受的、临床可用的治疗干预手段。事实上,自从这些最初的研究以来,rTMS已经被探索作为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干预手段,如难治性抑郁症。许多rTMS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临床试验已经进行[7][8][9]

2008年10月,一种rTMS装置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目前对至少一种抗抑郁药物无效的重度抑郁症患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更先进的结构和功能神经成像技术的出现,人们对这个网络的细节已经有了更好的了解[10]

功能|

该设备由一个大电流脉冲发生器组成,它能够产生几千安培的放电电流,流经一个刺激线圈,产生一个磁场强度高达几个特斯拉的简短磁脉冲。根据电磁学原理,这种磁脉冲产生与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的二次电场[11][12][13][14]。如果将线圈置于受试者的头部,那么由此产生的磁场在脑外组织(头皮、颅骨、脑膜和脑脊液层)中几乎没有衰减,并且能够产生一个足以使浅表轴突去极化并激活皮层神经网络的电场。

产生进入大脑的电流密度的作用程度取决于许多物理和生物参数,例如线圈的类型和方向,线圈与大脑之间的距离,磁脉冲波形,刺激的强度,频率和模式,以及电流线和可兴奋的神经元件各自进入大脑的方向。

最简单和最容易量化的肌肉收缩测量是运动阈值,即对被测肌肉产生最小可重复激活的刺激强度。降低的运动阈值被认为代表一种更大的皮层兴奋性状态,而更高的阈值代表一种更低的兴奋性状态

经颅磁刺激类型|

  1. 单脉冲经颅磁刺激可以用来简单地刺激一个给定的区域,同时记录输出,通常用于研究一个区域,如运动皮层被刺激,运动反应可以通过肌电图从身体的肌肉记录[13][14]
  2. Paired-pulse经颅磁刺激可用于评估前一个刺激对次级刺激的影响。虽然这项技术也主要用于研究,但它允许对大脑的一个区域进行评估。例如,在向大脑一个半球的运动皮层传递TMS脉冲10毫秒之前,向另一个半球的运动皮层传递TMS脉冲,会导致对手臂运动输出的抑制作用,显示出允许对上肢进行单手控制的放电模式[15][16][17]
  3. 重复性经颅磁刺激该技术包括将大量连续的经颅磁刺激脉冲快速连续地串在一起。这种方法被用于研究和临床,因为它可以产生皮层活动的变化,持续时间超过TMS方案的持续时间。一些报告显示兴奋性变化持续数小时。脉冲传递的速率似乎决定了rTMS方案的效果,而那些以>5Hz的速率传递脉冲的(高频rTMS)倾向于产生兴奋作用,而那些以< 1Hz的速率传递的(低频rTMS)倾向于在大脑中产生抑制作用。在加拿大,这些rTMS技术已被批准作为治疗无反应性重度抑郁症(MDD)的一种方式。虽然rTMS尚未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运动障碍,如[18][19][20][21]

频率|

  • 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表明rTMS以频率依赖的方式改变皮质兴奋性[12]。从基于健康受试者MEP测量的不同研究结果来看,某种形式的共识似乎是将低频(LF)刺激(≤1Hz)视为“抑制性”,而将高频(HF)刺激(≥5Hz)视为“兴奋性”。这些神经适应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但一些人推测rTMS诱导了一种类似于长期增强(LTP)或长期抑郁(LTD)的Hebbian可塑性。
  • 高频rTMS实际上可能是γ -氨基丁酸(GABA)介导的皮质内抑制(因此抑制抑制)减少的结果,而不是运动皮质兴奋性的直接增强。对于高频TMS,需要一个冷却系统来防止电磁铁在反复刺激下过热。
  • LF rTMS可以增强净抑制性皮质脊髓控制,可能通过GABA-B传递。
  • 最流行的方案之一是“θ波脉冲刺激”,以连续(cTBS)或间歇(iTBS)训练的形式传递,前者是“抑制性”,后者是“兴奋性”。[22]
  • 然而,这种二分法并不完全清楚,并且已经显示HF和LF rTMS可能具有混合的兴奋和抑制作用[23]。即使对运动皮层的影响是特定的,例如,将刺激的持续时间延长一倍,也可以将结果从抑制逆转为兴奋,反之亦然[24]

线圈|

自从TMS首次被引入以来,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线圈配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在大脑内最佳地集中感应电流。使用更大的线圈刺激更大、更深的大脑底层。然而,如果目标可以精确定位,这可能是一个缺点。最近的一项研究[25]报告说,这些不同设计的最终输出可以减少到两种基本安排:圆形线圈和双(图8)线圈。

  • 圆形线圈确实有一些优点,包括结构简单,散热直接,头部接触稳定,以及相对较好的穿透头皮表面。然而,几乎不可能将线圈对准单个大脑区域,这限制了它们在大多数应用中的实用性[1]
    经颅磁刺激线圈系统。[26]
  • 双线圈由并排放置的两个圆形线圈组成,形成各种形状,称为数字8,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和穿透性。[27]
  • 颅磁刺激的最新技术进步是h型线圈,它比传统的8型线圈刺激更深。最近的研究已经解决了这些线圈在少数双相抑郁症患者中的安全性。[28]

强度|

刺激强度通常以静止运动阈值(RMT)的百分比表示,RMT是引起至少50 μV的肌电(EMG)反应(运动诱发电位[MEP])所需的最小强度,在静止的手部肌肉中概率为50%[29]。RMT也可以通过观察临床运动反应(手指运动)来确定,而不是记录MEP。

禁忌症|

TMS的唯一绝对禁忌症是铁磁性材料或植入装置与线圈密切接触(小于2厘米),因为有移位或故障的风险。

rtms需要具体证明或适应症的相关禁忌症有:

经颅磁刺激: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新方法[37]

TMS治疗神经性疼痛|

大脑的几个区域,包括[38]

  • 大多数研究将rTMS线圈定位于运动皮层的后前区(M1)。患者在M1上进行10次HF rTMS治疗效果最好。
  • 线圈在DLPFC右侧定向,效果良好。事实上,刺激右侧DLPFC也能有效缓解快速发作的疼痛。
  • 在慢性神经性疼痛患者中无结果[39]

经颅磁刺激治疗偏头痛|

研究报告说,机制[40]。如上所示,RTMS有可能增加参与疼痛控制的皮质结构的活动或降低皮质兴奋性。研究还发现,偏头痛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低于非偏头痛患者,而高频rTMS升高β内啡肽水平[41][42]

在左M1和左DLPFC处应用高频rTMS,治疗后4周评估头痛效果良好[43][44]

资源|

  1. 1.01.11.2Holtzheimer, P., & McDonald, W.(编辑),经颅磁刺激的临床指南。英国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检索日期:2016年1月16日
  2. 2.02.12.22.3Lefaucheur JP, andr - obadia N, Antal A, Ayache SS, Baeken C, Benninger DH,等。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应用的循证指南临床神经生理学。2014;125(11): 2150-2206。
  3. 盛光,王金平,唐海燕,肖晓,吴伟。“经颅磁刺激线圈系统”。”(2012)。
  4. 汤普森,s.p.。交变磁场的生理效应。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生物科学,1910;82(557): 396 - 398。
  5. Barker, a.t., Freeston, i.l., Jalinous, R., Merton, p.a., & Morton, h.b.。磁刺激人脑。生理学杂志,1985;369: 1 - 3。
  6. George, M. S, Wassermann, E. M, Williams, W. A, Callahan, A., Ketter, T. A, Basser, P., Post, R. M.每日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Neuroreport 19956(14): 1853 - 1856。
  7. 霍夫利奇,G,卡斯珀,S,胡夫纳格尔,A,鲁尔曼,S, &穆勒,HJ。经颅磁刺激在治疗耐药重性抑郁症中的应用——附2例报告。人类精神药理学,1993;8: 361 - 365。
  8. 科尔宾格,HM, Hoflich, G, Hufnagel, A,等。经颅磁刺激(TMS)治疗重度抑郁症的初步研究。人类精神药理学,1995;10: 305 - 310。
  9. Pascual-Leone, A, Rubio, B., Pallardo, F., & Catala, m.d.。快速经颅磁刺激治疗耐药抑郁症患者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柳叶刀》,1996;348(9022): 233 - 237。
  10. 马丽娟,马丽娟。情绪障碍的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对抑郁症神经回路模型的影响。脑结构功能,2008;213(2): 93 - 118。
  11. 李志强,李志强,李志强,等。非侵入性磁刺激人体运动皮层的研究。《柳叶刀》,1985;325:1106-1107。
  12. 12.012.1经颅磁刺激与人脑。自然。2000; 406:147 - 150。
  13. 13.013.1M.经颅磁刺激:入门。神经元。2007; 55:187 - 199。
  14. 14.014.1罗思威。经颅磁刺激:表征皮层可塑性的新见解。脑实验研究。2003; 148:1-16。
  15. 陈荣。人类运动皮层抑制回路与兴奋回路的相互作用。脑实验研究。2004; 154:1-10。
  16. 倪志强,李建军,李建军,等。人类运动相关皮质区与初级运动皮质间的两个半球间抑制阶段。大脑皮层。2009; 19:1654 - 1665。
  17. 张建军,张建军,张建军,张建军。脑内运动抑制的研究进展。生理学杂志。1992; 453:525 - 546
  18. 黄永忠,Edwards MJ, rouis E, Bhatia KP, Rothwell JC。人类运动皮层的θ波脉冲刺激。神经元,2005;45: 201 - 206。
  19. ^乐强,曲勇,陶勇,朱生。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手功能恢复和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meta分析。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年5月1日;93(5):422-30。
  20. Tazoe T, Perez MA。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物理医学和康复档案。2015年4月1日;96(4):145-55。
  21. 商誉A, Lum J, Hendy A,等。使用无创经颅刺激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科学报告。2017; 7。
  22. 黄永忠,Edwards MJ, rouis E, Bhatia KP, Rothwell JC。人类运动皮层的θ波脉冲刺激。神经元2005;45:201-6。
  23. 胡德华,陈建军,陈建军,陈建军,陈建军,陈建军。脑电刺激对脑脊髓通路输入输出特性的影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英文版);2008;37(5):557 - 557。
  24. 单纯的时间越长并不越好:长时间刺激对θ波爆发后效的逆转。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英文版);2010;24(4):391 - 391。
  25. 邓,Z.-D。,Lisanby, S. L., & Peterchev, A. V. Electric field depth— focality tradeoff in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parison of 50 coil designs. Brain Stimulation, 2013; 6: 1–13.
  26. 盛光,王金平,唐海燕,肖晓,吴伟。“经颅磁刺激线圈系统”。”(2012)。
  27. Lontis, E. R, Voigt, M., & Struijk, J. J.经颅磁刺激双线圈和锥形线圈的焦点性评估。临床神经生理学杂志,2006;23日:463 - 472。
  28. Harel, E., Zangen, A., Roth, Y., Reti, I., Braw, Y.,和Levkovitz, Y. Hcoil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双相抑郁症:附加,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世界生物精神病学杂志,2011;12:119 - 126。
  29. Rossini, P. M., Barker, A. T., Berardelli, A., Caramia, M. D., Caruso, G., Cracco, R. Q. Tomberg, C.脑、脊髓和神经根的无创电和磁刺激:常规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程序。IFCN委员会的报告。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1994;91: 79 - 92。
  30. 张建军,张建军,张建军,等。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成人前额叶皮层的脑效应:刺激频率和线圈-皮层距离的作用。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13 (3):459 - 467
  31. Rizvi S, Khan AM。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应用。Cureus。2019; 11 (5): e4736。
  32. 乔治MS,泰勒JJ,肖特EB。rTMS治疗抑郁症的证据基础不断扩大。当代精神病学杂志,2013,26(1):13-8
  33. Mantovani A, Pavlicova M, Avery D, Nahas Z, McDonald WM, Wajdik CD, Holtzheimer PE 3rd, George MS, Sackeim HA, Lisanby SH.每日重复经颅磁刺激(TM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长期疗效。抑郁焦虑。2012;29(10):883-90。
  34. 刘建军,刘建军,刘建军,刘建军。经颅磁刺激治疗对重度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脑刺激。2014年3 - 4月;7(2):219-25
  35. Dunner DL, Aaronson ST, Sackeim HA, Janicak PG, Carpenter LL, Boyadjis T, Brock DG, Bonneh-Barkay D, Cook IA, Lanocha K, Solvason HB, Demitrack MA。经颅磁刺激治疗耐药重性抑郁症患者的一项多地点、自然的观察性研究:1年随访期的持续获益。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14,31(12):1394- 1394。
  36. Anders M, Dvorakova J, Rathova L, Havrankova P, Pelcova P, Vaneckova M,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慢性耳鸣的疗效: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神经内分泌杂志,2010;31(1):38-49。
  37. 经颅磁刺激: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新方法。可以从:http://www.youtube.com/watch?v=So-boB9niXQ
  38. 杨淑娟,张曼敏。反复经颅磁刺激对疼痛管理的影响:系统的叙述综述。神经。2020;11:114
  39. Galhardoni R, aprecida da Silva V, Garcia-Larrea L, Dale C, Baptista AF, Barbosa LM,等。岛叶和前扣带皮层深度刺激对中枢神经性疼痛的影响:疼痛知觉的解体。神经学。92年(2019年):e2165 - 75
  40. 兰丽,张晓,李晓,荣晓,彭宇。经颅磁刺激治疗偏头痛疗效的随机对照meta分析。J头痛。(2017) 18:86
  41. Misra UK, Kalita J, Tripathi GM, Bhoi SK. β -内啡肽与偏头痛及其缓解有关吗?头痛。(2013) 33:316-22。
  42. 张丽娟,张丽娟,张丽娟,等。经颅磁刺激后β -内啡肽在偏头痛患者疼痛缓解中的作用。大脑Stimul。(2017) 10:618-23。
  43. 梁A, Shukla S, Fallah A, Song D, Lin L, Golshan S,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轻度外伤性脑损伤相关头痛。神经调节。(2016) 19:133-41。
  44. Leung A, Metzger-Smith V, He Y, Cordero J, Ehlert B, Song D,等。左背外侧前额叶皮质rTMS缓解MTBI相关头痛和抑郁症状。神经调节。(2018) 21:390 -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