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

跳转到:导航搜索

简介|

呼吸衰竭是一种临床症状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有:

类型

  1. I型呼吸衰竭包括低氧和正常或低二氧化碳水平。因肺组织受损而发生,如肺水肿、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慢性肺纤维化肺泡炎。这种肺损伤阻止了血液的充分氧合(低氧血症);然而,剩余的正常肺仍然足以排出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这是可能的,因为排泄二氧化碳所需的肺组织功能比供氧血液所需的肺组织功能要少。
  2. II型呼吸衰竭包括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泵故障)。当肺泡通气不足以排出产生的二氧化碳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原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其他包括胸壁畸形、呼吸肌无力(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呼吸中枢中枢凹陷(如海洛因过量)。换气不足是由于换气努力减少,或无法克服对换气的阻力增加——它影响整个肺,因此二氧化碳积累。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导致重要器官损伤,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呼吸性酸中毒(二氧化碳滞留)。除非治疗,否则最终是致命的。治疗引起的并发症也可能发生。[3]

流行病学|

呼吸衰竭的总体频率并不为人所知,因为呼吸衰竭是一种综合征,而不是单一的疾病过程[2]

病因|

呼吸衰竭可由肺部或肺外原因引起,包括:

  1.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于呼吸的神经驱动减弱而引起的,就像过量服用麻醉品和镇静剂一样。
  2. 外周神经系统的紊乱:呼吸肌肉和胸壁无力[2]

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的表现取决于潜在的原因和相关的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

常见的报告包括:

定位:使用特定的体位,以改善通气/灌注(V/Q)匹配,促进粘液纤毛清除,通过增加肺容量和减少呼吸功来改善通气。[8]这些包括:
  • 倾向:有助于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V/Q匹配,重新分配水肿和增加功能剩余容量(FRC)。它已被证明可导致52-92%的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合。[9][10]
  • 侧躺:单侧肺部疾病患者以受影响的肺为主,通过增加肺容量来改善通气。
  • Semi-recumbent:450仰卧位有助于预防胃食管反流和误吸的风险。
  • 正直:帮助脱离机械呼吸机的患者提高肺容量,减少呼吸功。
  • [11]
  • 1-s2.0-S0031940612000557-gr2.jpg"src=
    [12]与其他技术配合使用时,可促进肺部分泌物的清除。
  • [13]和手工技术如摇晃和振动,以促进粘液的清除
  • 肢体[8]
  • [14]Hoffman L等人的研究显示,在晚期肺病患者中进行吸气肌训练效果良好。[15]
  • 早期动员:改善功能、灵活性和生活质量[16][17][18]

鉴别诊断|

  • 心绞痛
  • 吸入性肺炎
  • 肺不张
  • 心原性休克
  • 预后|

    呼吸衰竭与预后不良相关,但机械通气和气道管理的进步改善了预后。这取决于呼吸衰竭的根本原因。

    资源|

    欧洲呼吸学会/美国胸科学会急性呼吸衰竭无创通气临床指南

    参考文献|

    1. 字典矢量量化可以从:https://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Ventilation%2fperfusion+ratio(最后访问29.9.2020)
    2. 2.02.12.22.3.Shebl E, Burns B.呼吸衰竭。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26127/?report=printable(最后访问28.9.2020)
    3. 健康引擎呼吸衰竭可以从:https://healthengine.com.au/info/respiratory-failure-types-i-and-ii(最后访问29.9.2020)
    4. 4.04.14.2Shebl, Eman和Bracken Burns。”呼吸衰竭”。(2018)。
    5. Agarwal R, Gupta R, Aggarwal AN, Gupta D.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衰竭vs其他原因:北印度呼吸ICU的有效性和衰竭预测因素。中华医学杂志2008;3(4):737-43。
    6. 麦肯齐,编辑器。机械通风的核心课题。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8。p153。
    7. Fuchs H, Rossmann N, Schmid MB, Hoenig M, Thome U, Mayer B,等。免疫缺陷儿童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容许性高碳酸血症:单中心经验。《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2017;12 (6):e0179974。
    8. 8.08.1氧转运:心肺物理治疗实践的生理学基础概念框架。理疗。1994;80 (6): 347 - 354
    9. Jolliet P, Bulpa P,雪佛兰JC。俯卧位对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气体交换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1998年急救医学;26日(12):1977 - 1985
    10. Mure M, Martling CR, Lindahl SG。俯卧位治疗严重急性肺功能不全患者对氧合的显著影响。1997年急救医学;25 (9): 1539 - 1544
    11. Guglielminotti J, Alzieu M, Maury E, guideb, Offenstadt G.机械通气患者残留气管支气管分泌物的床旁检测:是否需要气管抽吸?2000年,118(4):1095 - 9。
    12. 克拉克RCN, Kelly BE报道。机械通气病人在胸部物理治疗时的通气特性。麻醉。1999;54: 936 - 940
    13. 张丽娟,陈晓燕,陈晓燕,等。无创通气治疗急性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的有效循环呼吸技术。中华医学杂志2004;50(2):67-73。
    14. Illi SK, Held U,Frank I, Spengler CM。呼吸肌训练对健康人运动表现的影响: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运动医学。2012;42(8):707 - 24。
    15. Hoffman M, Augusto VM, Eduardo DS, Silveira BM, Lemos MD, Parreira VF。吸气肌训练可减少晚期肺部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呼吸困难,改善吸气肌功能和生活质量。物理治疗理论与实践。2019年8月21:1-1。
    16. 霍奇森CL, Bailey M, Bellomo R, Berney S, Buhr H, Denehy L,等。一项关于ICU早期目标导向动员的两国多中心中试可行性随机对照试验。Crit Care Med. 2016;44 (6): 1145 - 1152
    17. Schaller SJ, Anstey M, Blobner M, eddrich T, Grabitz SD, Gradwohl-Matis I,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早期目标导向动员: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柳叶刀》。2016;388 (10052):1377 - 1388
    18. 败血症综合征重症监护患者的早期身体康复:一项先导随机对照试验。重症监护医学2015;41 (15): 865 - 874
    19. Phua J, Badia JR, Adhikari NK。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死亡率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系统回顾。呼吸危重症护理医学2009;179(3): 220 - 227。
    2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网络,Brower RG, Matthay MA, Morris A, Schoenfeld D, Thompson BT,等。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较传统潮气量低的潮气量通气。英国医学杂志2000;342(18): 1301 - 8。
    21. Noveanu M, Breidthardt T, Reichlin H, Gayat E, Potocki M, Pragger H,等。口服-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影响:来自巴塞尔ii - icu研究的结果暴击治疗。2010;14 (6): R198。doi: 10.1186 / cc9317。